新变局再复盘!跨国种业巨头发展路径,有何借鉴?
随着全球种企第三次大规模兼并重组,
当前全球种业基本形成“两超、四强差异化发展”的新格局
少数国际巨头瓜分绝大部分市场
同时
越来越多的中国农化企业进入转基因产业
种业变局变数增大
跨国种业巨头的发展路径呈现哪些特点?
市场扩张方式有什么共通之处?
有哪些发展经验可以借鉴?
我国种企可以怎么做?
跨国农业种业巨头发展路径
(一)不断拓展和完善产业链,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通过并购整合,不断扩大农业业务范围,并朝着种业上下游进行深度拓展,由此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构建,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是跨国农业种业巨头公司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如孟山都一开始是以食品药品生产为主业的化学公司,后通过外延并购种业企业,延伸自身业务范围,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将转基因专利技术应用于当地的作物品种,强化自身在业内的市场份额与话语权。2018年,拜耳收购孟山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种子公司。
同样,陶氏与杜邦合并后,2019年科迪华农业科技公司整合杜邦植物保护、陶氏益农、先锋种业的资源和技术,完成了种业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构建,扩大了企业的市场份额。
2018年,巴斯夫收购拜耳农业板块的蔬菜种子业务、部分种子处理业务、杂交小麦研发平台和数字农业平台,与其现有作物保护业务及生物技术业务形成互补,进一步扩大了业务范围。
法国利马格兰集团2000年与德国KWS公司共同兼并了美国大湖种子公司的玉米和大豆种子业务、2006年并购日本米可多育种农场株式会社、2013年收购美国eureka种业公司,通过并购扩大了产业规模。
可供借鉴的跨国种业巨头发展路径
随着技术变革、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世界范围内掀起种业兼并浪潮。跨国种业巨头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与资金优势,将自身打造成集育种、制种、销售、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种业企业。当前,世界种业市场已形成寡头垄断局面。
(一)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是跨国种业公司发展的前提条件
种子研发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技术过程,种子自我复制特点又使得种业技术面临着较高的被窃取风险。西方发达国家对育种成果的有效保护是促进其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知识产权资产也成为跨国种业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以转基因育种技术为例,目前世界农作物81%以上的转化体为跨国种业公司掌握。孟山都转化体拥有量最多,占总量的 26%,其次是先正达、拜耳公司。
(二)技术创新是跨国种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尽管各大种业巨头的经营侧重范围有所不同,创新动力也相异,但在企业发展扩张过程中,都坚持对创新保持较高投入,在世界多地都建有研发中心、并与科研机构形成长期合作关系。长远的研发目标和持续的研发动力为跨国种业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技术向产品的加速转化更保证了其竞争力。
如德国拜耳公司利用先进育种方法和人工智能,结合基因组、表型和环境数据开发新的创新种子产品,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强抵御病虫害和气候变化的能力。2020年,拜耳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马拉纳开设了自动化温室,作为其新的全球玉米产品设计中心。该温室遵循可持续利用设计原则,通过整合端到端的育种过程,可以更快开发出更先进的玉米产品。
(三)兼并重组是跨国种业公司实现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
全球前十大跨国种业公司无一不是兼并与重组的产物,跨行业并购非常普遍。
横向兼并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取营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快速海外扩张;纵向兼并的对象多为拥有生物技术研发能力,并持有关键专利的种业上、下游企业,有效实现了技术、人才、市场等多种资源的整合,获得种子研发生产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从2016年开始,陶氏并购杜邦、拜耳收购孟山都,全球种业新一轮并购已经开启。这不仅是市场份额的聚集,更是种业与农化领域的深度融合,是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集成。
(四)产业链整合是跨国种业公司的发展趋势
纵向并购成功实现了种子产业链的内部整合,世界种业公司已经朝着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
一些拥有化工、制药背景的跨国种业公司正逐步实现对除草剂、农药、化肥等上游产业的整合,同时不断向诸如饲料与农产品加工等下游产业发展,加速农业产业链整合过程,从而使现代种业竞争越来越趋向于产业链竞争。
如美国邦吉公司以农产品采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为核心,搭建农业综合服务部门,形成全产业链,并整合了种肥药机,形成了农业投入品的大产品线,并提供各种农事咨询服务;借此整合农民的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并使之进入全球贸易体系。
(五)本土化战略和国际标准化战略的有机结合是跨国种业公司的务实选择
农业标准化的制定与实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跨国种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是通过国际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促进跨国贸易,也解决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规避和协调国际贸易争端。
二是通过本土化战略的实施,例如团队本土化、股东本土化、文化本土化等策略,积极平衡母公司经济利益与东道国经济增长,实现农业企业的可持续、长久发展。
如丹麦丹农公司于2013年收购加拿大种子公司,进军北美市场时,首先通过制定严格的产品国际化标准,以优化不同地区的草种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加拿大种子公司的原架构,以适应新市场的基本需求,最终成功筛选出适合不同生态区域和生长条件的牧草、草坪草优良品种,获取了北美市场消费者的青睐。
我国可以怎么做
(二)加大科研投入,适当兼并重组实现资源整合
(三)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挑选农业数字化“链长”企业,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以省为单位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为生产者提供土壤、气候、温度等相关信息,以及病虫害管理与科学种植等解决方案。加强对农业企业管理人员的数字化培训与战略思维训练,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和农业生产管理效率,助力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增强“走出去”的信心和实力。
(四)增强种业自有种研发能力,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力和保护力
一是通过引进或自主开发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培育一批有突破性的新品种,提高种子产业竞争力,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是激励种子企业及其科研机构充分利用国内丰富优越的种质资源和自然环境,发挥我国的有种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生物技术育种。鼓励企业融合基因测序与数字化农业技术,开展基因挖掘、分子育种,将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知识产权优势和产业优势。
三是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时,注意借助相关法律,保护我国种子企业知识产权及产业安全。如在出口种子前,在出口国家注册相关专利、商标等;并与出口国家的当地企业、当地种植者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签订相关知识产权协议,防止技术泄露。
(五)构建农业全产业链
鼓励我国种业企业实施种业全产业链科技攻关工程。
一是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为依托,以培育和转化重大新品种为突破点,系统部署种子科技创新攻关,建立涵盖材料创制、品种培育、良种繁育及产业化的应用体系。引导技术创新要素资源向种业上游转移,重点扶持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头部企业成为种业产业链“链长”。
二是明确商业化育种全产业链分工机制,发挥好头部企业在全产业链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中等规模企业的专业化发展。
三是引导小型企业成为服务型代销商,形成合理的企业层级梯次,为“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提供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